在3月11日入购了张宏杰老师著的《曾国藩传》 ,现在差不多20天的时间,一共输出读书笔记2篇,现在通篇阅读完毕再次整理较为全面的读书笔记 ,愿以各同读此书的书友一同交流哦~
避免大家看到困倦,分两次输出⊙?⊙!
很值暗暗自爽的是这是我拿起的第一本个人自传书籍,竟然读的如此津津有味,多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灵魂与曾国藩同行~
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呢?
一 、 说明:
《曾国藩传》是一部由张宏杰所著的书籍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
二、营养表:
1.七年的科举之路
2.为什么要“学做圣人”
3.惊人的进阶之道
4.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5.“曾剃头 ”的长沙之辱
6.湘军为什么牛气
7.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8.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三、金丹妙药:
1.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成事。
2.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3.“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的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代价 。
四 、反配方(思考题):
1.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经历了17次科考 ,43岁终于为老曾家破天荒的出了个秀才,此时的曾国藩经历着第6次落榜,可谓天资愚钝的他 ,为什么在第7次考秀才后后面举人和进士能够一顺百顺呢?
1)比之前更懂的反思,不再干使“蛮力 ”。他在过去的学习思路中不断反思和突破,找到新门径 ,自然,学有所成!
2)明白自我优缺,勤以补拙。“天道酬勤”这句话仿佛在他身上跟适用。既然天资拙笨,那就用自己超人的努力来弥补 ,比别人更肯付出,最终,水滴石穿!
3)逆商在线 。多次的落榜打击以及旁人对老曾父子的议论让他从小抗打击能力强 ,其实,挫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
2.曾国藩为什么提出”学做圣人”?
1)他原以为进京便是出路,后忽觉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与翰林院的学者相比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实在相见形拙。
2)他通过读圣书、交益友,视野和见识大不相同 ,明白大文学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付诸行动也可以到达 。
3.有些“言不由衷 ”、“虚伪”等致命缺点的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变成后人口中的圣人?
1)采用十二条自我管理法则,如:记日记以自省,通过日记形式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每一个念头 ,痛自警醒
2)借用外力,让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将自己的日记公开让他们互相点评。
3)有恒为作圣之基,他用一生在践行日记这件事 ,一生都在不断反省 、磨砺,未停止修炼的脚步。
4)立志高远,“圣人 ”这一志向促使他在再大困难面前也不苟且、退缩 。
4.曾国藩为何在早期的官场是经典的“愣头青”?
1)鸡蛋碰石头 ,自取灭亡。不认清时势,公然“挑衅”皇帝的种种。
2)不要钱、不要利,反而打破了官场的“潜规则 ” ,成为官场上的“异类”,鹤立鸡群的姿态始终锋芒太过 。
5.本是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对行军布阵 、带兵训练毫无经验 ,是如何创建了后来牛气的很的湘军?
1)湘军的战斗力来自他的反向反思习惯。在创建湘军之前首先去分析的是“绿营军”为什么会没有战斗力 ”。
2)解决物质基础 。湘军军官采用了高薪养廉的政策,是正规军官同级军官收入的3-6倍。
3)凝聚力。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上下级皆知根知底。
4)选人用人选择–士人 。则是有信仰、懂思考以及吃苦耐劳的朴素的读书人,而不是蛮横之人。
5)重整治教育。每逢三、八日便召集军队进行“训”话,孔孟之道 、岳飞精神激励士兵 。
五、药效(总结):
1.天资愚钝经历多次考试落榜的学者竟能脱胎换骨变为后人口中的“圣人”,如此升级之道 ,你我经过努力亦可为之~
2.一介“鲁莽 ”书生竟能多次率兵上阵,讨伐成功,深思其中:一为自省、二为有志 、三为勇气。
3.最崇拜曾国藩的内在精神力量是:“敢于一生自我剖析 ,向自我开枪”,看似“拙笨”实为大智。
4.最崇拜曾国藩的军事头脑:有前瞻性、有远见、抓重点 。
六 、学以致用:
1.明“志”。 解决迷茫的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给我方向,现在的我们都需要坚定自己的方向 ,1年的目标,5年的目标,10年的目标~
2.让我们修炼一个好习惯吧 !
1)运动 ,强身健体,让自己拥有“长线作业 ”的资本。
2)阅读,扩大自我眼界和格局 。没有优质的家庭背景不可怕 ,往往可怕的的是你与他人的思维模式。穷人之所以为穷人,富人之所以为富,根本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阅读,是最低成本的精进方法 ,为何不?
3)早起,比别人多努力的时间 。没有优质的IQ附身,唯有争取多点努力的时间 ,否则你还有什么优势呢?
3.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持之以恒! 把上面提的好习惯,以“日”为单位 ,反复践行,变为像起床刷牙一般自然。
4 . 三思而后行,遇事请深思。 我的性格致命缺点便是容易被“洗脑” ,缺乏深度思考,一是摆脱没事找“度娘 ”的习惯,二是对周边时事保持好奇心 ,常思考,三是写作锻炼自我表达与自我思维逻辑。
5.诚心真心 。 对身边朋友真诚以待,心怀感恩,对事常换位思考 ,慢慢改变情绪左右自己思考的毛病。
以上是我对《曾国藩传》的分享(一),忽然发现2000字了,赶紧止住 ,免得大家看困倦了,就先告一段落,下篇继续给大家分享~
有共同阅读张宏杰老师著的《曾国藩传》或者《朱元璋传》期待一起交流哦~
《曾国藩传》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复盘
一、一波三折的科举路,及期间大事。
1)14-22岁:经历7次失败,才勉强获得“秀才”称号 。肆业于莲湖书院。
大事:道光十三年 ,曾国藩22岁时与欧阳氏结婚。
2)22-23岁:成功获得“举人”称号 。
这一年他进入岳麓书院,书院的代表人物有:左宗棠、郭嵩焘、江若源等。
3)23-27岁:经历三次失败,获得“同进士 ”身份。笔试名次不佳 ,成绩为3等42名 。
大事:事情峰回路转,在电视中,曾国藩表现优异,面对皇帝毫无惧色 ,道光皇帝对他十分赞赏,钦点为一等二名,入翰林院。
此时其祖父的嘱咐成为曾国藩一辈子所信奉的人生信条:尔的官是做不尽的 ,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 ,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4)27-29岁:翰林院毕业,授予翰林院检讨 。这也是曾国藩的第一份官职。
总结:一路走来 ,波折重重,却惊喜丛生。
二 、曾国藩为自己的官场亮相所做的未雨绸缪之事。
1)进入仕林的,在大年初一 ,要举行朝贺大典,需到各处拜年 。曾国藩初进官场就突显了他”恭敬有别,亲疏有度”的交际法则。
初一:拜访有举荐之恩的长辈穆彰阿。穆彰阿是当时的大学士,也是曾国藩的主考官 。
大事:曾国藩之名是穆彰阿取的 ,寓意“做国家藩篱栋梁。 ”
2)做京官之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需“拜访敛财”,给上面打点关系。当时盛传“穷京官不如地方官” 。对此曾国藩早有耳闻 ,所以他进京之前特意在家乡逗留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不断走访亲友,乡里村里县里 ,地方官,经商的小商小贩。对于亲戚朋友的贺礼,曾国藩有一本账的明细至今被保存了下来。
三、京官难做 ,窘迫艰难 。
曾国藩为官清廉,初进京城,官微人穷 ,俸禄还不够交房租。他举债过日,据说借债最多的年份高达1000多两。曾国藩曾多次产生退意,却被父亲言辞拒绝 。
读书笔记:
1.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 ,终身有忧处
2.内心愤怒纠缠如此,但是曾国藩的外在反应却没有任何失态之处
3.曾国藩自己提拔上来的人截留军饷,给湘军带来不便 ,曾国藩因事情不大,不愿意招惹麻烦,选择忍过去。
4.在官场上有人跟曾国藩作对 ,他没有愤怒地回击,而是把它看成磨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他为了去除自己的“意气 ”“客气”“矜气” ,他还会特地安排人对他说提醒的话,勤于求己过。
5.战事紧急,再次面对同样的困境 ,曾国藩为顾全大局,不再忍让,而是上奏。
6.时间亿万年没有穷尽,人生几十年实在是一瞬即过 。天下至大 ,人力所能为者至小。
7.富贵功名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心胸开阔,自己才能得到好处。“功不必自己出 ,名不必自己成”
8.曾国藩因为家里贫困,允许弟弟去抢钱,但要适度 。
9.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人深恶痛绝 ,比他弟弟更加残忍。
10.曾国藩对待左宗棠的不仁不义,总是宽容,不理会 ,甚至是给予帮助,最终感动了左宗棠。
收获新知:
1.伟人曾国藩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会比较残忍 ,在看到家族很贫困,会让弟弟去做不义之事发财,与之前的信念背离,由此可见曾国藩在经过罢官反省后确实有了一些其他官员的幕气 ,俗气 。
2.曾国藩对待敌人很残忍,但对待官场小人却比较“宽容 ”,甚至会去为了不破坏关系而提拔人家。
改变旧知:
1.之前认为一位伟人是有着悲天悯人的慈悲心 ,对百姓不会下屠手,现在认为这也是跟自己的身份有关系,作为一名军人 ,政治家可能就不能有妇人之仁。
2.之前会认为以德报怨不好,应该以直报怨 。现在觉得要看周围的环境而定,以前曾国藩在面对小人使绊时直接回击 ,向皇帝说明,后经历了多次类似情形,在后来就选择不去计较 ,反而努力去搞好关系。
接下来要做的事:
1.每天坚持阅读2小时,对生命,生活,人世间的事多了解一些 ,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有不同,更能理解别人的做法。
2.坚持修炼硬本领 。
本文来自作者[戊峻豪]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2279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戊峻豪”!
希望本篇文章《《曾国藩传》-对“曾剃头”刮目相看(一)》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在3月11日入购了张宏杰老师著的《曾国藩传》,现在差不多20天的时间,一共输出读书笔记2篇,现在通篇阅读完毕再次整理较为全面的读书笔记,愿以各同读此书的书友一同交流哦~ 避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