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 。
2、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 ,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殷商末年(公元前11世纪) ,以纣王为首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日益腐败,逐渐在内外矛盾交织中走向崩溃。而崛起于商国西面的周族方国,在周太王、王季时 ,已将势力伸入江 、汉流域 。周文王转移商纣视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 ,各个击破商西部属国,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又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侦探,加紧灭商准备 ,待机兴师。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商纣王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 ,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 ,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 。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 ,于十二月二十八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中国中部河南荥阳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 ,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于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兵计伐商纣王,各诸侯国纷纷响应 。讨纣大军连克许多商朝城池 ,在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召开了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 ,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初五凌晨,周军布好阵 ,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以激励将士斗志,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 ,严格申明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 。随后武王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纷纷倒向周军,(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武王乘势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崩瓦解 。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见大势已去 ,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有关夏商西周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平易近人
西周初 ,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 ,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 ,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 ,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之后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状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 ,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凡言“民 ”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 ,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 文章 风格浅显易懂。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 ,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 ,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 ,只见一个樵(qi?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 ,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 ,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 ”(路上丢失东西 ,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 。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 ,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 ,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我的王位不稳定 ,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我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 ,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 、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 ,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 ”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 ,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 。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 ,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n)私情 。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骊姬的挑拨下 ,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国和梁国。
之后,晋献公死了 ,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 ,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 ,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 、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 ,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 ,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
重耳听了很惊讶 ,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 ,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
之后 ,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 ,史称晋文公。
大部分成语故事出自于哪个朝代?
成语故事·精卫填海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 ,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
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 ,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 ,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
一天,她走出小村 ,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
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
精卫走过去 ,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 ,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 ,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
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 ,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 。
"说着动手就打。
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 ,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 ,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 ,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 ,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 ,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
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 ,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
"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 ,认什么错。
"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 ,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 ,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 。
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 ,像是在激励自己。
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成语故事大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比如:
(1)胡服骑射:战国时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 ,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 ,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 ,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 ,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 ,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 ,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 ,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故事见证了我国一部分历史,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每一个成语都含义深远。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个成语又成为经典的浓缩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 、积累素材。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 ,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成语有固定通用的型式,它的来源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习惯用语 ,有的是俗谚,有的有出处,多半出自经典古籍或精采文章中的名言佳句 ,亦或是历史典范事迹 。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成语还有: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老马识途——管仲(春秋);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等。?
本文来自作者[北瑞新]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226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北瑞新”!
希望本篇文章《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哪个历史事件》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阵前倒戈的成语故事出自:牧野之战。2、 牧野之战是中国商朝和周朝交替时,周朝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中国中部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