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商业活动中 “坐商” 的生意经
老黄县人的经商活动 ,自古就有“行商 ”和“坐商”之分。坐商,是以店铺门面为固定经营场所,或在人多的地方选固定地点摆摊经营 ,简言之等客上门 。黄县人经营坐商,首先由东家出资,开办各种店铺。然后雇用人员经营 ,店内设经理、掌柜一至三人,账先生 、伙计若干人,自设伙房就餐。老黄县人有个习惯 ,在孩子咿咿呀呀学语时,长辈就教着背诵小九九,稍大一点则进私塾功读四书五经,年龄一般在13至16岁时 ,就要出门学生意 。首先要找担保人,担保人责任是对生病死亡者,对吃喝嫖赌偷等违法行为者必须负责。到了店家被称为小伙计 ,称谓前面冠以姓氏,如李伙计、张伙计等。站过柜台的生意人,被称为扎过木头围裙的 ,因商家门面使用的柜台,恰好和人的腰部一样高;精明强干、能说会道的人,称为从缸眼拔出来的 。小伙计的工作十分辛苦 ,每天要早起晚睡,早晨给掌柜的打洗脸水 、倒痰桶,扫地、擦桌子 ,晚上要给掌柜的放行李、练习打算盘(见3)。练算盘时,一般账先生读着一天发生的账目数额,另一人在用算盘计算,小伙计必须手持算盘 ,站立一旁跟着练习打。自己练习时,用625或者16875的数字反复相加 。右手姆指 、食指和中指拨动算盘珠,无名指和小指要握住一枚铜钱。有时候 ,为了早晨能够抢到笤帚扫地,晚上都抱着笤帚睡觉。小伙计的报酬是吃住由店里负责,每月报酬两块大洋 ,相当一袋面粉;满三年后,方能吃劳金,每月大洋8元左右;再过一至五年方能吃小份子 ,又称花红,即年底盈利后,一般按照东六西四(即东家六份、店铺四份)分成 ,在店铺分得的四份中,抽出百分之十做为小份子,余下百分之九十为掌柜们所得。东六西四一年一小结,三年一大结 。
做生意就要使用衡器 ,在老黄县历史上,商家都使用过一种叫“十六两秤”的衡器(见1)。这种秤与现代秤基本相同,由秤杆、秤钩(盘)和秤砣三部分组成 ,种类为十斤 、十五斤、三十五斤不等。因每斤由十六两组成,故称“十六两秤 ” 。十六两秤的秤杆,系紫檀木制作 ,上面的每一两处刻有一颗星,作为标记(见2)。每斤十六两,故一斤的距离平分刻有十六个星 ,它们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 、禄、寿三星的象征。南斗六星,即斗宿,为二十八宿之一 ,是玄武七宿的第一宿,共六颗星;北斗星,是北方天空排成斗(或杓)形的七颗星,名称分别为:天枢、天璇 、天玑、天权、玉衡 、开阳、摇光;“南斗六星”加上“北斗七星” ,再加上“福、禄 、寿 ”三星,合为十六星 。这种富有深刻含意的十六两秤,在生意场上使用时 ,也有讲究。例如,对卖主而言,若卖出去的货物 ,在重量上少付一两,即寓意去掉了寿星,将导致短寿;若少付二两 ,即去掉了寿星和禄星,寓意卖主不仅不能长寿,而且俸禄也必会减少;若少付三两 ,即寓意为三星全被去掉,他一生不仅无福、无财,而且还短寿。反之,道理也相同 ,如果多付一两,则增寿;多付二两,则增禄、增寿;多付三两 ,则福 、禄、寿全增 。因此,生意人在买卖中,何去何从 ,是福是祸,全凭自己的良心去做。“十六两秤”是以诚信为基本要求,老黄县人就用这种秤 ,在生意场上规范着自己的买卖行为。
因为一斤为十六两,故卖货时从一两到十五两的价钱,店内小伙计要背诵下来 。如某种货物一元钱一斤 ,那么,一两为六分二厘五,二两为一角二分五,形成口诀为:1两625、2两125、3两1875 、4两25、5两3125、6两375 、7两4375、8两5、9两5625 、10两625、11两6875、12两75 、13两8125、14两875、15两9375,规律为625相加。一打为十二个 ,从一个到十一个的价钱,亦是如此,小伙计也要熟记。如果一元钱一打的货物 ,形成口诀为:1个833 、2个166、3个25、4个333、5个416 、6个5、7个583、8个666 、9个75、10个833、11个916,规律为833相加。
明码实价,童叟无欺 ,是老黄县商家打出的生意旗号,但是,各商家内部也有暗码 ,是自家的商业秘密,暗码是用文字代替的,如:元 、亨、利、贞 ,天 、地、玄、黄,表示一 、二、三、四、五 、六、七、八,如果写有元贞二字,表示一元四角 ,也有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或平安幸福 ,恭喜发财等,均以文字代表数字,相当于现在的密码 ,发送电报,进出货物都用自家的商业暗码 。黄县各商号比较常用的生意暗语概括为十个字,即:天 、地、光、时 、音、律、政 、宝、畿、重。这十个字 ,分别代表数字的一 、二、三、四、五 、六、七、八 、九、十。这十个字的含义也很有深意:天称一,因为天最大;地次之,为二;光为三 ,指日、月 、星;时为四,指春、夏、秋 、冬;音为五,古时的音阶有宫、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律为六,指的是黄钟、土簇、姑洗 、蕤宾、夷则、无射等六种定乐器;政代表七 ,指日 、月、水、火 、木、金、土七星;宝代表八,指景天科 、蝎子草等八种多年生的肉质草本;畿代表九,是指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 ,分侯、甸、量 、采、卫、蛮、夷 、镇、藩等九畿;重代表十,是指重复之意,即一的重复数 ,九加一为十,完满具足,是为一十也 。
黄县商业活动中的“行商”
行商 ,是以小本经营为主,肩挑车拉的流动摊贩,简言之送货上门。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 ,被村民们俗称为“拉乡 ”。旧时的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不很发达 。坐商的店铺、摊位及手工作坊,大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和较大的集镇。乡间农村全靠做小本生意人来进行交换 ,这些商贩采取走村串户 、送货上门的流动经营方式。他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贩卖或收购货物的,一类是凭手艺,替人修理或加工制作器物的匠人 。旧时人们习惯称其为“做小买卖的”和“耍手艺的”。他们经营门类繁多 ,几乎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货担有:卖日用品的货郎,卖各种油的卖油郎,卖食品的、收旧货的等等 。常见“耍手艺的”有:白铁匠 、锢漏匠、小炉匠、染匠 、编匠、石匠、罗匠等等。这些商贩和手艺人 ,对乡下百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对他们充满敬慕之情。行商的货担,终年奔波于乡间村野 ,广大乡下人是其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同坐商相比,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招揽生意方式独具特色 。坐商以店名字号 、经营内容的招牌等有形广告 ,作为招揽顾客的手段,而行商靠的是诉诸听觉器官的有声广告。他们走村串街,用叫卖声、器物声吸引顾客,呈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现象 ,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买卖交易采取以物易物 。旧时的农村,货币流通量极少,所以行商做生意时 ,大多采用既可用钱,亦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即用家中废旧物品,换取所需物品或手工服务。
行商做生意 ,虽然是一种原始的交换形式,但在农村,不仅利商便民 ,而且也影响农村的文化生活 。在文娱活动中,剧名《货郎与村姑》、《锔大缸》 、《锢漏匠与王大娘》等,京剧《红灯记》中 ,磨刀人“磨剪子来——抢菜刀 ”的形象,均取自行商人物。上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 ,行商,这种农村常见的商贸形式,才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 ,代之以现代行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礼仪”的具体涵义 。
现代人从字面上理解,一般很容易望文生义 ,把“礼仪”二字理解为礼貌与仪态相结合。于是,乎在许多人的认识中,中国人都是非常讲礼貌而且仪表堂堂的。正常的中国人应该都如绅士一般 ,放在英国,那我们应该举国皆gentleman方为本来面目 。然而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似乎又不像是这么回事 ,好像许多中国人还是挺不讲礼貌,挺粗俗的。于是不少人感叹:现在的人越来越不讲礼仪了,老祖宗的东西都快丢光了。
其实这是许多人错误理解了礼仪之邦中“礼仪 ”二字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起源于何时不可考,但由于中华文明有系统性明确文字记载是始于周朝 ,许多典籍最早溯源也至周朝,于是中国礼仪正统标准之源被确认在周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周礼 。
中国古代的“礼” ,实际上指的是社会制度、社会等级和社会伦理的组合;而“仪”则是“礼 ”的表现形式,是依礼而制定的一套系统的程序。例如:讲求尊卑长幼、体现等级之序这是礼,而叩头 、作揖、排座次这些就是仪。这就很明显了 ,在古代社会礼字当头,仪在中,体现的是尊长的威严和卑幼的恭顺 ,礼貌只是副产物,只有当地位相当的同辈之间交往时,礼貌才有所体现 。
这种礼仪制度 ,古代人不仅有很多行为上的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更是有许多专有词汇来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君臣之间 ,上下级之间的礼仪已渐渐远去了。然而,过去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有不少流传下来的习俗和语言 ,显现出了古人的谦逊,对人的尊重以及个人的修养 。因此,笔者主要通过对汉语中流传下来的敬辞与谦辞进行讨论 ,以进一步理解礼仪。
汉语里的敬辞与谦辞,是古人温文尔雅特性的体现,形成了中华古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里敬辞与谦辞之多 ,世界语言文字里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将这些敬辞谦辞汇总起来,那可以编一部书,当然其中有不少已经不合时宜 ,逐渐为人所遗弃了。而对于流传广、使用频率高的敬辞谦辞,有人将编了一个口诀,我们姑且称之为《敬谦辞口诀》,口诀云:
家大舍小令外人 ,小寒拙鄙称自身。
高大尊贵又贤惠,光雅拜赐皆用对 。
这个口诀里的关键词与一些人称代词 、动词、名词相结合,以对别人恭敬、对自己谦逊 、对长辈尊敬为三大原则 ,从而产生来新的词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敬辞和谦辞。
下面我们对《敬谦辞口诀》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汉语中常用的敬谦辞。
一、家大舍小令外人
这句话中 ,关键词是“家”、“ 舍” 、“ 令 ”,针对的对象是自己的家人。长于自己的在称谓前冠“家”字,小于自己的则冠以“舍”字 ,而对于外人,则在称谓前冠以“令 ”字 。(这里仅举常用的例子,对于不常用或关系太远的称谓不作讨论。)
例如:
“家”字类——
谦称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
谦称自己的兄嫂:家兄、家嫂 。
谦称自己的姐姐:家姐(这在普通话里已不多见 ,但在粤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谦称自己的叔叔婶婶:家叔、家婶。
“舍”字类——
谦称自己的弟妹:舍弟 、舍妹 。
谦称自己的侄儿:舍侄。
谦称自己的亲戚:在统称亲戚时,一般用舍亲表示。
但是,“舍”字使用在自己的妻子儿女上是有例外的:对于自己的妻子、儿女,由于旧时三纲中有“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妻子 、儿女是有主宰权的,于是就不能随便用“舍”字了,否则“舍妻 ”、“舍子”、“舍女”之“舍 ” ,就不被认为是谦卑,而理解为“舍弃”,变成“抛妻弃子”的意思了 。因此称妻子多为“内人 ” 、“糟糠”;“贱内”太过恭谦 ,以至于有歧视妇女之嫌,也不常用了。对于女儿多爱怜地称为“小女 ”。但对儿子一般不称为“小子”,这个词多用于骂人 ,称儿子一般为“犬子” 。
“令”字类——
称别人的家人,多冠以“令 ”字表示尊重。
敬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父母长自己一辈,应给予双重尊重 ,故不直用“父母”二字,而是称为“令尊”、“令堂 ”(别人的母亲也常称为“高堂”。)
敬称别人的兄、弟 、姐、妹:令兄、令弟 、令姐、令妹。
敬称别人的子、女:用“令子”、“令女 ”亦是可以,但为了抬高对方的身份及彰显高雅,更常见的是称为“令郎” 、“令爱” 。
二、小寒拙鄙称自身
这句里的关键词是“小 ”、“寒” 、“拙”、“鄙 ”。冠在描述自己的事物之前 ,以示恭谦。
“小”字类——
中青年读书人自称:小生(传统戏曲中的角色小生不在此列) 。
普通中青年自称:小可。
“寒”字类——
寒字用于谦词较少,主要有称自己家为“寒舍”。而“寒门 ”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地位卑微的家庭 ,而不是谦称自家 。
“拙”字类——
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称自己的作品:拙作。
“鄙”字类——
对自己的谦称(不论年纪):鄙人 。
称自己的意见:鄙意。
称自己的见解:鄙见(亦可称“拙见 ”)。
称自己的言论:鄙言 。
称自己的姓氏:鄙姓(亦可称“小姓”)。
三、高大尊贵又贤惠
这句的关键词有“高” 、“大 ”、“尊”、“贵” 、“贤 ”、“惠”,全用于敬辞,主要如下: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言论(比较对自己的谦称“鄙言”)。
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比较对自己的谦称“鄙见 ”、“拙见”) 。
大驾——称对方亲临。
大作——称对方作品(比较对自己的谦称“拙作”)。
大名——称对方的名字 。
尊姓——称对方的姓氏(常与“大名”连用)。
尊命——听从对方的意见。
附注:随着时代的变迁 ,有些尊字类的敬辞似乎偏离的原意,逐步带有反讥的语义了 。例如,“尊便 ”原意为请人方便行事的敬辞 ,可现在常用于“悉听尊便”。
贵庚——问对方的年龄。
贵姓——称别人的姓氏(比较对自己的谦称“小姓”) 。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
贤兄——对年长于自己男子的敬称。
贤弟——对年轻于自己男子的敬称 。
贤侄——对晚自己一辈男子的爱称。
惠存——敬请对方保存。
惠顾——敬请对方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赠——敬指对方赠予(有时亦称“惠赐 ”) 。
四 、光雅拜赐皆用对
这句的关键词有“光”、“雅”、“拜 ”、“赐”,这组关键词的特点是多用于动词之前,组成动词型的敬请。主要如下:
光临——尊称他人的来访。
雅览——请对方观看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的敬辞 。
雅正——敬请对方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指教。
拜读——恭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恭指看望对方 。
拜托——恭托对方办事情。
赐教——敬请对方指教。
赐复——恭请对方给予回复 。
结语: 汉语里的敬谦辞实在是多到不胜枚举 ,但已有很多已经不用了。本文所列举的敬辞和谦辞虽为常用,但相信随着汉语的发展,其中有些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些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依然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菁华而继续闪烁着光芒 。
本文来自作者[世梦]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225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世梦”!
希望本篇文章《老黄县的经商活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黄县商业活动中 “坐商” 的生意经老黄县人的经商活动,自古就有“行商”和“坐商”之分。坐商,是以店铺门面为固定经营场所,或在人多的地方选固定地点摆摊经营,简言之等客上门。黄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