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痿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将肺痿列为专篇 ,对肺痿的症状特点 、病因、病机、辩证均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
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肺痿门》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二类 ,认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治疗上提出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 、炙甘草汤,虚寒肺痿用生姜甘草汤等。
4.唐·王焘《外治秘要·咳嗽门》指出痨嗽久嗽 ,痨热熏肺,伤阴大伤可进一步发展成肺痿 。
5.清·张璐玉《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 ,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 ,止浊唾,补真气……散风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 ”,“以复肺之清肃”。
6.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对肺痿的用药宜忌作了补充。
中药治疗肺纤维化 中医辨证?
一、间质性肺炎的医学定义:
间质性肺炎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简称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肺泡壁炎症,继之肺间质形成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和肺结构紊乱的一组异型疾病,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的记载 ,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中称此病为“短气”、“喘证 ”、“咳嗽” 、“肺痿”、“肺痹 ”、“肺胀”等 。
二 、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原因:
因为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原因比较的复杂,因此有明确病因和未明确病因之分。明确的病因有吸入无机粉尘如石棉、煤;有机粉尘如霉草尘、棉尘;气体如烟尘 、二氧化硫等;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感染;药物影响及放射性损伤。继发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三、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症状:
1、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呼吸浅速,可有鼻翼搧动和辅助肌参予呼吸 ,但大多没有端坐呼吸;咳嗽、咳痰早期无咳嗽,以后可有干咳或少量粘液痰。易有继发感染,出现粘液脓性痰或脓痰 ,偶见血痰;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 、关节酸痛等,一般比较少见。急性型可有发热 。
2、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和紫绀、胸廓扩张和膈肌活动度降低 、两肺中下部Velcro罗音,具有一定特征性、杵状指趾、终末期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相应征象。
肺纤维化是一类很难治的疾病 ,中医把它归为肺痿 、肺痹,涉及的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病机常常因为病情日久 ,出现虚实夹杂。虚主要是气虚 、阴虚、阳虚或者肺肾阴虚,往往包含痰瘀、血瘀的表现 。所以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常常采用补虚 、扶正、祛瘀的方法。肺纤维化也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 ,在缓解期时会采用补肺、补肾、健脾的方法,即扶正祛邪。如果在急性发作期,肯定是以攻邪为主,随着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肺纤维化表现为肺间质为主的结构退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主要类型 ,其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其多为散发,发病率为3~5/10万 ,占所有间质性肺病的65%左右;见于各年龄组;作出诊断常在50~70岁之间,男女比例1.5~2∶1;病程有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之分;IPF 预后不良;生存期一般也仅有3-8 年。
特发性肺纤维化(又称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正常的呼吸功能出现困难 ,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时可听到湿啰音或捻发音,如果做x线检查 ,会发现肺部早期呈毛玻璃状,典型改变弥漫性线条状、结节状 、云絮样、网状阴影、肺容积缩小,而肺功能检查可见肺容量减少 、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 。
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多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毒药物等改善症状,延缓病程发展。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肺纤维化主要引发换气功能下降 ,气短(呼吸困难)动则甚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属中医“肺痹" "肺痿”范畴;一般来讲中医从活血化瘀、气滞血瘀 、脾肺两虚入手治疗 。
肺痹
中医分析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的病变,着眼点在于肺脏经络痹阻的病变,即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绌急为主要病理变化而相应出现的外在表现。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 ,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 ,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或“久病入络 ”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 ,导致瘀血滞络或络脉不充,从而形成“肺痹”。
1)从发病过程来看,肺纤维化起病隐袭 ,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符合“久病入络”的特点;
2)从病变部位而言,肺间质纤维化其“间质 ”并非仅指单纯肺的间质(如结缔组织 、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 ,还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实质,甚至波及细支气管领域;
3)从病理特征而言,肺纤维化是以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 、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肺泡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与肺络痹阻征象类似;
4)从发病机制来看,由于细支气管领域和肺泡壁纤维化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的通气障碍,以及细支气管的炎变以及肺小血管的闭塞引起通气/血流比例的失调和弥散功能的降低 ,最终发生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这些都与中医的络脉瘀阻和络虚不荣病机恰相吻合 。
2. 肺痿
肺间质纤维化又被冠之以“肺痿”之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医认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赖胃(脾)输津以濡润 ,且为水之上源,主持全身水津的输布。若津气亏耗,肺失濡养,则肺虚致痿。所谓“痿者 ,痿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气竭也 。”(《临证指南医案·肺痿门》)。
2)形态上 ,肺纤维化中晚期出现双肺体积缩小,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及潮气量均明显减少,与“肺痿 ”原义相吻合。
3)究其病机 ,肺热叶焦,津血不足,失于濡养是肺痿的基本病机特点 。肺纤维化缠绵不愈 ,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肺肾两虚 ,气血不充,络虚不荣,“络虚则痿”。
4)从临床特点而言,肺间质纤维化病程日久 ,迁延不愈,“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晚期呈蜂窝肺(网格状改变),甚至毁损肺,肺功能丧失殆尽。这正与肺痿沉痾之肺叶萎弱不用 ,迁延反复,久治不愈之特点相对应。
此外,中医又是怎么解释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出现的瘀血表现呢?如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血液粘稠度增高等 ,而到了晚期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瘀血的征象则尤为明显?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肺痿多因燥热之邪耗伤肺阴所致 ,燥热之邪亦可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则成瘀血;或可由热邪薰灼津液,血液粘滞,血行不畅而成瘀血;气阴亏虚亦可导致瘀血产生 ,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停滞而成瘀血 。而瘀血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影响气机的宣畅 ,阴津阳气难以布达,肺失濡润使肺痿进一步加重。
本文来自作者[语琴]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224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语琴”!
希望本篇文章《肺痿的历史沿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肺痿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将肺痿列为专篇,对肺痿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辩证均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