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3.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6.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词,揭示课题 ,学生质疑
1.同学们,看老师写字。板书:恐龙 注意“工 ”字的第二横变成了“提”,右边要和“平凡”的“凡”区分开 ,把横折弯钩变成了横斜钩。谁认识这个词?恐龙,谁见过?谁也没有见过真实的恐龙,我们只从书籍 、电视上见过恐龙,是吗?那恐龙长得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看 。
2.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恐龙?
请问 ,看到这样的恐龙,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
生答后出示词语:笨重、迟钝、凶猛异常 、茹毛饮血(提示“血 ”读音)
遇到读不准的字出示拼音
3.老师这还有一组词语,你们能读吗?出示词语:轻盈、敏捷、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看到这些词语 ,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哪种动物的形象?
咱们用上这些词语来对对对子吧,注意听:恐龙笨重——鸟儿轻盈……
4.板书词语:飞向蓝天
你们觉得这个词形容它们谁比较合适?
预设一:生答小鸟。
师:小鸟飞向蓝天那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一点儿也不稀奇 ,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一篇科普说明文,说的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补充完整课题)
预设二:生答恐龙
可是恐龙怎么能飞向蓝天呢,今天咱们就要来学习这样一篇科普文 。(补充完整课题)
二、初读课文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 恐龙与鸟儿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吧。请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且找一找文章当中最能说明恐龙和鸟儿关系的句子,注意只有一个最关键的句子,请横线划出来。
2. 认读生字词语 。
赫胥黎 后裔 描绘 繁衍 脑颅膨大 鸟翼 毋庸置疑
3 理解内容:
赫胥黎是谁?他发现了什么?科学家们提出了怎样的假说?证据呢?有吗?要是没有这个证据,假说就还只是假说 ,不能被肯定;有了这个证据,假说就成立了,难怪作者说:“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笔。
4 理解词语:繁衍 毋庸置疑
在这篇科普文中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那就是鸟儿和恐龙的关系,请问 ,你们找到了最能说明它们之间关系的句子了吗?
三 、直奔第四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文章一开篇 ,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科学发现,出示句子,读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
这句话你读懂了么?说说你的理解。(恐龙飞上了蓝天)
那么文中哪一段告诉我们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呢?就让我们去读读第四段。
1 这一段挺长,也不容易懂,请你们借助读书提示静静地默读这一段 ,看看恐龙到底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
出示阅读提示:
第一种恐龙
数千万年后,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2 默读 ,交流内容。
第一种恐龙 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逐渐变得像鸟类。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慢慢学会了飞行。
真了不起 ,这么长的一段文字,被同学们读成了四句话,恐龙就是这样一步一步飞向蓝天的 。
3 体会用词的准确
恐龙怎样飞向蓝天的 ,大家明白了吗?真的?那我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
① 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判断正误,指导朗读 ,尤其是“一支 ”“漫长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科普类文章最讲究的就是用词准确,严谨,不能多一字 ,也不能少一个字 。板书:“一支 ”“漫长的`演化”
4 体会语言生动
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文章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觉得生动有趣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段。
为了说明恐龙是个庞大的家族,作者是这样写的:
出示: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 ,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 ,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 我们先来读读这一段 ,师生合作;男女分读。你发现了什么?
A 用了六个 “有些”,说明形态各异,庞大的家族;
B采用了对比:行走的方式、体型、性情;
C 体会“则 ”: 是否可以去掉?出示则的解释: 1就,便;2表示对比;3虽然
在这里选择哪种解释?原来则字可以表示对比 ,难怪用上它就觉得对比更加强烈了 。
②请问,这段话采用了什么结构?(先总后分)像这样先总后分的句群这一段还有吗?
出示: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 ,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 ,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让叙述变更有条理,特点更加鲜明。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的心中还有疑惑吗?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儿 ,那么其他支的恐龙又到哪儿去了呢?真的全都灭绝了吗?其实,在科学家的心中,在每一个关心地球生物的人的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 ,同学们,你们的心中有疑问吗?你们想去揭开这些秘密吗?那好,就请你们学好本领 ,长大了去发现,去探索这些未解之谜吧!
2同学们,课后请你自由选择一种角色 ,加上你的想象,有条理地向你的家人或是朋友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
你可以这样说:
1.我是博物馆的解说员,恐龙是这样飞向蓝天的:
2.我是一只猎食性恐龙 ,我们恐龙是这样飞向蓝天的:
五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科普文:语言准确、生动、有条理
恐龙的一支 飞向蓝天
漫长的演化
本文来自作者[殇韵]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215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殇韵”!
希望本篇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