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全文如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白话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 ,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 ,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 ,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这一著名论断。
诗歌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 ,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 ,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 ,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 、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之事 ,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 。
《孟子·告子下》全文是什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是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句话后面接的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 ,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 、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 ”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 ,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
“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 ,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 ,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 、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 ,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 ,说明了“生于忧患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 ,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像六个圣贤一开始的生活,上天也可能把重任降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 ,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才有可能成功 ,作出一番大事业。
全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 ,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显露在脸色上 ,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 ”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本文来自作者[采珊]投稿,不代表格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gree0731.com/ig/1047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采珊”!
希望本篇文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 举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格瑞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全文如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